“冬病夏治”方法多 “三伏”时机别错过

时间:2019-08-02 14:56:11  政务区投资公司  

所谓“冬病夏治”,“冬病”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,常见的如风湿、老胃病、哮喘等病症,“夏治”是针对中医中春夏养阳理论,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,驱除体内寒邪,达到扶正固本、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。

在临床上,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(即三伏贴)最为普遍,此外还有针刺、艾灸、理疗、按摩、泡洗,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。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:一是针对寒邪,二是针对虚寒体质。

“冬病夏治”首选三伏贴

据介绍,“三伏贴”是在“三伏天”的特定时间,通过用有温经散寒、逐痰平喘、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,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,以达到防病、治病、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。经过研究,中医专家认为“三伏贴”是通过药效、免疫调节、脏腑经脉调节等作用而对人体防病治病起效的。

“三伏贴”治疗的范围非常广,呼吸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儿科疾病、妇科疾病等,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。具体疾病治疗如下:

1. 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支气管扩张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慢性顽固性咳嗽、体虚易感冒者。

2. 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性腹泻、胃脘痛。

3. 儿科疾病:气管炎、肺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咽炎、鼻炎、久咳、厌食、遗尿、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。

4. 妇科疾病:痛经、慢性虚寒型盆腔炎、宫寒不孕等。

5. 骨科疾病: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增生性脊椎病、增生性关节炎。风湿、类风湿、颈肩腰腿痛、痛风、软组织损伤、腰肌劳损等。

6. 皮肤科疾病:冻疮、冷性荨麻疹、冬季皮肤瘙痒症、雷诺氏病、鹅掌风、神经性皮炎等。

“三伏”时机别错过

“三伏”是以农历推算,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(十天后)为中伏,第五个庚日(再十天后)为末伏,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,人体阳气最为旺盛。

每一伏的第一天,是敷贴的最佳时机,每10天贴1次,连续贴3次,建议连续贴三年。三伏贴一般在头伏、二伏、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。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,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、毛孔充分张开,若刚贴完药饼,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。

今年的头伏在7月12日、13日,二伏在7月22日、23日,闰二伏在8月1日、2日,三伏在8月11日、12日。若错过了头伏,头伏内无论哪天贴,效果也都可以,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、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。

“三伏贴”普遍适用于所有人?

根据临床观察和近年的调查,“三伏贴”这样的“冬病夏治”疗法属于寒性疗法,更适合体质偏虚、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(疼痛)患者。

例如肺系相关病症,如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咳喘等病症防治,研究显示,对过敏性鼻炎等显效率达73%左右;痛症如颈肩腰腿痛、胃痛、痛经等慢性疼痛疾病,对颈腰腿痛显效率达70%左右;其他类疾病,如失眠、抑郁、慢性肠炎、消化不良、慢性盆腔炎、夜尿症、遗尿等,其中对失眠总有效率达72%左右。

然而“三伏贴”疗效虽好,但有一定的针对性,并非人人适用。“三伏贴”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,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,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,对于热性病患者,若热天再用热药,无异于火上浇油。同时,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;处于月经期、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;儿童长水痘、出疹子的不宜敷贴。此外, 以下人群不宜贴药:

①孕妇;

②炎性疾病发热者;

③过敏体质患者,对药物过敏患者;

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 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。

“三伏贴”的注意事项

在贴敷期间,要忌食辛辣油腻、冷饮,嘱多饮水;贴敷当日不宜游泳;注意皮肤清洁。若出现水泡,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。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、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,不影响疗效。还有就是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、灼热、疼痛感觉时,应立即取下药膏,禁止抓挠,不宜擅自涂抹药物,一般可自行痊愈。若皮肤出现红肿、水泡等严重反应,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。如果在贴敷期间有任何疑问或不适,需要在医院咨询专业中医师再行贴敷。

由此可见,夏季养生是门学问,时机和方法是关键,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“冬病夏治”,才能保证“药到病除”。

Copyright © YAYING SPORTS All Rights Reserved    皖ICP备15011909号-1
地址:合肥市习友路西段投资大厦    电话:0551-63539011    传真:63530528    Email: zwzcgl@126.com 技术支持:上城网络